五年来,课程组坚持“高素质、高层次、事业心强”的选人标准,引进新教师12人(7名硕士研究生)。新教师参加工作后,课程组立即制订详实的培养计划,充分发挥“传帮带”的优良传统,运用“比学赶超”的激励机制,督促他们尽快过好“教学关”和“科研关”,主要措施有:
(1)实行随堂听课制:在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前两年,有计划地安排他们随堂听课,出席教学讨论会,参加校内外的教学研讨班,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等,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教学方法,熟悉教学内容。
(2)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: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新进教师开展教学工作,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优质备课,把握教学体系,明确教学重点难点,创新教学方法,丰富教学内容。
(3)实行“理论课预讲”制:帮助青年教师过好“教学实战关”。青年教师开始担任教学任务时,其教案要在课程组展示。在教研室内进行预讲或试讲,然后有针对性修改讲稿、教案或规范实验操作。
(4)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:要求他们在教改研究课题中承担一定工作,培养他们对教学工作的创新意识。经常交流彼此的教学课件,讨论教学方法,互相听课,互相评课。
(5)把青年教师参加科研课题作为考核内容:激励他们尽快参加科研工作。新教师一进校,就根据教研室的一贯做法,将他们安排到相应的课题组承担科研工作,帮助他们学会开展科研工作和争取科研项目,并自觉地将研究进展和科研信息用到教学中去,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进。
(6)采取集体备课制:通过互相学习交流,不仅对新教师起到培训作用,而且有力推动了教学资源,特别是教学素材的共享,提高授课质量。
(7)注重青年教师的在职培养:通过国内外进修、访问学者、合作研究、定向培养等多种途径和形式,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历层次,拓宽教学和研究视野。已培养硕士5人,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3人。北大进修学者1人。
(8)加强学术交流,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: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数学年会、研讨会;同时通过定期聘请的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的讲学活动,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。
青年教师还发挥他们学历高,教学热情高,思想活跃,富于进取精神的优势,在教学一线和课程建设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由于多方共同努力,青年教师都能很快通过教学质量关,受到学生好评,收到良好教学效果,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率高达95%。以上措施使得培养了一支中青年教师为主、学历高、年龄梯队合理 的教师队伍。